秦漢新城最新規劃出爐,“一軸、兩核、三帶”格局
發布日期:2021-03-23 關注次數:3081
秦漢新城位于西咸新區的幾何中心,其總面積為西咸新區五大新城之首,正依托渭北現代工業走廊、文旅休閑產業,形成大西安發展的強勁驅動力。
近日,秦漢新城通過官網發布《西咸新區秦漢新城控制性詳細規劃修編》,文件用滿滿“干貨”為秦漢新城未來發展指明了目標。秦漢新城將作為關中城市群北部核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新城與空港新城、涇河新城、咸陽市城市總體規劃的銜接。
形成“一軸、兩核、三帶”格局
規劃文件首先對秦漢新城范圍進行確定,包括渭城區的正陽、窯店、渭城鎮,周陵鎮福銀高速以南的區域,秦都區的雙照鎮及興平市南位鎮西咸北環線以東、咸銅鐵路及高干渠以北區域,興平市店張街辦西咸北環線以東,總面積302.84平方公里,規劃城市建設用地49.3平方公里。
總體定位上,將秦漢新城建設成為大西安健康城和秦漢歷史文化集中彰顯區,以健康醫養、文化旅游為主導產業。
以《西咸新區城市總體規劃》為依據,形成“一軸、兩核、三帶、三區”的空間結構、分片區分組團的發展模式。
“一軸”:依托涇渭大道秦漢歷史文化主軸;
“兩核”:渭河北岸綜合商務核心、秦文化生態核心;
“三帶”:大都市渭河核心區帶、涇河生態景觀帶、帝陵遺址風光帶;
“三區”:渭河北岸綜合服務區、塬北綜合服務區、周陵新興產業園區。

秦漢新城風貌分區控制表
基于自然環境和已建成環境的共同分析,對地區未來發展再提出城市設計引導,總體風貌分區框架進一步細化為“兩心、兩軸、三廊、三片區”。
在秦咸陽城遺址、渭河、涇河、五陵塬等核心與廊道區位,控制要求明確禁止開發與建設,以文化遺產和自然景觀為主。而其他區域則是針對不同的風貌結構特點,采取適宜的建筑風格、容積率與整體高度措施。
同時強化“兩廊——五陵塬遺址廊道、渭河生態廊道”沿線區域風貌特色管控,劃定廊道兩側嚴格控制區、一般協調區,分級對控制區內建筑風貌即色彩進行管控。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規劃6條地鐵過境
隨著秦漢新城產業布局初具規模,片區人口逐漸增加,相關基礎設施配套需求也進而提升。細看此次發布的控制性規劃,除了簡單提及居住用地部分,更多篇幅是對如學校、醫院、公園覆蓋、交通路網等類型的公共服務設施展開詳盡介紹。

公共設施用地規劃圖
教育方面,目前區域內秦漢中學、秦漢小學、蘭池學校、渭柳小學、星河灣西交康橋小學、秦漢新城立思德小學等均已建成開學。
根據公開信息,秦風學校、秦風幼兒園、秦韻小學等學校預計今年年內啟動建設,2023年建成投用。
未來,還將規劃布局高級中學7所(新建6所)、初級中學14 所(新建10所)、小學21所(新建15所)及幼兒園70所,提升原有部分鄉村小學、幼兒園并實現有序合并,新建公辦幼兒園。
健康醫療方面,規劃新城級醫院2家,片區級醫院5家,社區級醫院5家,社區衛生服務站41處。作為西安新建13家三甲醫院之一的陜西省人民醫院西咸院區,位于秦漢新城,其建筑面積約24.64萬㎡,一期規模為1000張床位,二期床位規模將達到1800張,年門診量50萬人次。
項目主體已于去年11月封頂,目前進行外立面裝修及內部裝飾,計劃今年10月建設完工。屆時,醫院將承擔起西咸新區內醫療、教學、科研、康養等社會職能,保障新區及周邊群眾健康。
道路交通規劃上,強化與西安中心城區、西咸新區各新城中心片區、周邊地區的一體化交通系統,初步規劃在蘭池四路與秦苑三路交叉口西南角新建秦漢商務區客運站,全面提升秦漢新城綜合交通地位和功能。
軌道交通方面,依據《關中城市群核心區城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披露,新城擬引入軌道交通線路六條,分別為12號線、14號線、14號線支線、16號線、17號線(市域20號線)和18號線,線網長度約63.1公里,密度約0.23公里/平方公里,共設置軌道交通站點15個。
劃分三大片區綜合發展
在302.84平方公里范圍之中,秦漢新城被著重劃分為渭河北岸綜合服務區、塬北綜合服務區與周陵新興產業園區三大片區。
通過用地性質可以看出,居住用地集中于渭北和塬北片區,兩區人口容量占據總容量的80%以上,與當前人口分布現狀相符,例如醫院、學校、公園等基礎設施也多分布于此,開通運營超過一年半的機場城際穿境而過。
周陵片區整體跨度相對較大,西起興平東部、東至福銀高速,擁有茂陵、平陵、延陵、康陵、義陵等一眾文物保護單位,即五陵塬核心區。
受大面積文化遺址與農林土地性質影響,片區內僅在福銀高速以南、銀西高鐵以南沿線,規劃集中成片的工業和倉儲園區用地。其中,寶能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秦漢新城汽車零部件產業園等工業重點項目落戶于此。
秦漢新城以其“民生之都、文化之城、田園之城、健康之城”的鮮明定位,深耕大健康產業、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總部經濟;歷史文化瑰寶與新城建設的繁華相映生輝,未來更加可期。